位置導航: 首頁 → 燃氣資訊 →天然氣價格談判不需過急 |
 |
天然氣價格談判不需過急 |
更新時間:2010/11/24 來源:中國燃氣設備網 [收藏此信息] |
11月22日,中國國家總理溫家寶對俄羅斯進行正式訪問。這次行程鞏固兩國在政治、經濟、科技以及環境等領域的合作關系,但最耀眼的議題還是中俄天然氣談判。 中俄天然氣出口議題可謂是曠日以久的博弈,始于1992年。但各種錯綜復雜的原因,一直未決,直至2007年俄政府推出《俄工業能源部在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建立考慮可能向中國和亞太其他國家出口天然氣的統一開發、運輸及供應系統的規劃》(即“東部天然氣規劃”)才基本確定下來。隨后,又進入了漫長的管線博弈和價格談判階段,最終西部管線計劃優先于中國所青睞的東部管線計劃。俄方表示,價格確定后2015年就可供氣。但恰恰是價格問題一直未定。 天然氣市場定價并不像石油那樣,有全球一致的標準體系。俄天然氣出口是所謂的“三軌制”,即獨聯體兄弟國(例如白俄羅斯)是最低價,獨聯體自立門戶國(例如烏克蘭)是中間價,而歐盟各國是最高的市場價。俄羅斯將中國視同歐盟,目前歐盟價大約在300美元/千立方,而中國則希望按照自立門戶國的“第二軌”價來算,即最高不過200美元 /千立方。 中國國內的天然氣價是管制性的,低于全球的基準。而且,中國在中亞和伊朗的“尋氣”成本也遠遠小于俄羅斯的報價。而俄羅斯的謀劃是,中國會執行“進口能源多元化下的安全性”,中國會降低伊朗等國的油氣比重。那么,從俄進口天然氣則是一種多元化調整。另外,中國的需求在相當長時間內還會非常強勁,所以俄羅斯看上去并不像2008年那樣著急需求。 但在天然氣問題上,俄羅斯類似于中東,它舉足輕重,但并非絕對統治。首先,土庫曼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已經進入中國的“供氣體系”中。其次,俄羅斯的“歐盟買家”也開始起異心,數年前俄羅斯對烏克蘭和格魯吉亞“斷氣威懾”讓歐盟諸國遭受政治屈辱,歐盟隨后采取了激進的“天然氣供應國多樣化”政策,在里海、中亞、伊拉克北部以及歐洲間開辟一條南部走廊。納布科管道線將通過土耳其到達歐洲,由此極大地減少對俄羅斯的依賴。更重要的是,歐盟用納布科管道和歐洲天然氣市場的放寬管制,導致俄羅斯所主導的長期供應協議價被弱化,天然氣世界開始出現與油價掛鉤的市場現貨價格,天然氣價格出現了某種初步的透明化趨勢,這其實打擊了俄羅斯天然氣戰略和經濟利益。 另外,俄羅斯的經濟依然非常脆弱,高油氣價帶來的繁榮景氣雖然說并未完全消失,但俄羅斯的經濟效率依然低下。2004年以來的國有化運動摧毀了企業家精神,現在俄羅斯又開始局部的私有化浪潮,想引入外部資本和私人資本來促進經濟效率的上升。總統梅德韋杰夫也承認俄羅斯步履艱難。所以,一旦俄羅斯經濟繼續下跌,那么中國買家就會變得非常重要,中國的付款和龐大規模的低廉信貸對俄羅斯有著特殊意義。所以,隨著事態的發展,天然氣博弈的積極因素會朝中方累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