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統計局廣東調查總隊調查,2010年,廣東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 PI)累計上漲3.1%,與2009年下降2.3%相比,漲跌幅落差達5.4個百分點。
據記者觀察發現,2010年廣東C PI呈現逐季走高態勢,1- 4季度分別同比上漲1.9%、3.3%、3 .3%和4 .0%,全年累計上漲3.1%。其中,城市上漲3.1%,農村上漲3.2%。其中有9個月份漲幅超過3.0%的“警戒線”。
液化石油氣價格漲25.3%
據調查,食品和居住兩大類是拉動去年C PI上漲的主要動力。據統計,食品和居住兩大類分別拉動C PI上漲1.96和0.84個百分點,對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的貢獻率合計達89.7%。
構成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八大類商品(及服務)價格“5升2降1持平”。在食品類中,被調查16個種類價格全面上漲,其中,鮮菜、鮮瓜果價格上漲一到二成,干豆類價格上漲三成多,糧油價格也有上漲趨勢。居住類中,液化石油氣價格突破115元,價格上漲25.3%。同時水電燃料價格上漲7.7%,拉動居住類價格上行3.22個百分點
游資“熱錢”囤積炒作逐利
專家分析稱,2010年廣東C PI持續上漲,首先是因為為應對全球經濟危機,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經濟刺激政策,有效拉動了國內需求。與此同時,國際黃金、原油、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并陸續傳導至國內農產品、成品油等居民消費品,推高了各地物價水平。
其次,災害性天氣頻發以及資本炒作導致農產品價格漲幅過大。2010年,洪澇、臺風、低溫等災害性天氣頻發,嚴重影響了蔬菜等農產品的生產和供應;國內外各種游資、“熱錢”通過電子交易和期貨市場,流入綠豆、生姜、大蒜、土豆、棉花等農產品市場,進行囤積、炒作、逐利,導致部分農產品價格暴漲,并帶動相關產品價格的大幅上漲。
粵IPI指數去年平均上漲7.3%
在全球經濟復蘇過程中,寬松貨幣政策持續影響物價。專家表示,2010年,全球經濟復蘇的趨勢沒有改變,歐美國家特別是美國實施低利率及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使得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新興經濟體流動性大幅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物價上漲,并帶來通脹的風險。
同時,生產成本大幅增加需要下游市場消化。今年以來,國內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IPI)持續走高,勞動力價格不斷上漲,上游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轉嫁給下游讓消費市場去承擔,從而推動了C PI上漲。數據顯示,2010年廣東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全年平均上漲3.2%,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IPI)全年平均上漲7.3%,各月PPI漲幅均低于IPI漲幅,剪刀差持續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