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的LNG
在全球天然氣需求下跌的大背景下,2009年上半年全球液化天然氣(LNG)市場呈現兩大貿易特征:一是呈現“供大于求”的趨勢;二是LNG零售化的趨勢開始顯現。
需求下降是使市場呈現“供大于求”趨勢的主要原因。根據Platts和Poten&Partners提供的市場數據,與2008年同期相比,亞洲和歐洲兩個主要LNG進口地區的進口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亞洲的日本、韓國和臺灣這傳統三強,2009年前五個月的月平均LNG進口量與2008年同比下降10%。歐洲最大的LNG進口國西班牙,2009年上半年的下降幅度也達到10%。
LNG市場“供大于求”的趨勢,也可以從2009年7月歐美諸國天然氣庫存量數據得到證明。7月美國的天然氣庫存量比2008年同期高出24%,比5年平均庫存水平高18%;加拿大比2008年同期高14%;英國G2008年同期高15%;西班牙和比利時的庫存水平已經分別達到83%和91%。
需求下降促使LNG市場開始走向“零售化”。由于目前各國天然氣終端市場需求的疲弱,簽有長期合同的需求方大多使用合同中“下浮寬限量”條款,減少履約合同提取量?蛻舴降男枨笙陆,迫使LNG供應方不得不進入現貨市場,采取在歐美現貨市場套期保值的方式,在全球范圍內 “零售”富余量,最大化。
數據顯示,氣需求的下降,以爭取經濟效益的由于亞洲國家天然澳大利亞西北大陸
架LNG項目(“西北大陸架項目”)的現貨貿易在2009年增加了7-14%。2008年該項目的現貨貿易量只是其貿易總量的1%,2009年這一比例則將會達到8-i5%。西北大陸架項目2009年的現貨客戶跨越大西洋盆地和太平洋盆地,包括:英國、法國、比利時、印度、科威特、臺灣、日本和韓國等國家和地區。
市場預測
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全球液化天然氣的市場狀況究竟如何,目前尚難判斷清楚。但可以肯定地是,什么時候實體經濟走好,什么時候LNG供需又會出現供應不足的局面。
首先,“全球化”和“零售化”會是大趨勢。正是由于未來市場狀況的未知性,在合同有效期、合同量、價格和目的地等條款上保持較強的 “靈活度”,可能是未來2-3年內LNG 買賣雙方都愿意的。在這個背景下, 液化天然氣貿易的“全球化”和“零售化”將會成為一種大趨勢。
液化天然氣貿易“全球化”和“零售化”的趨勢,從2008年的貿易 數據上就可以初見端倪。首先,根 據國際能源署(IEA)公布的數據,2008年LNG貿易每航次的平均航距為 7129公里,較2007年增加13.3%。平 均航距的提高,就是貿易“全球化” 趨勢的體現;其次,2008年由大西洋 地區轉運至太平洋地區的LNG量達到1481萬噸,比2007年增加了53.8%。
這種轉運的形式就呈現出全球貿易 “零售化”的趨勢。
美國市場未來LNG的需求將會成為液化天然氣貿易“全球化”和“零售化”的催化劑。由于國內煤層氣、頁巖氣等非常規天然氣的長足發展,美國能源部能源情報署(EIA)在《2009年能源展望》中大大調低了對LNG進口的預期。該報告預測,2030年的LNG進口量只占美國天然氣總體供應量的3%(約合1678萬噸)。
其次,現行貿易定價機制阻礙LNG成為全球性大宗商品。由于各種歷史原因,亞洲、歐洲和美國已經各自形成自己獨特的LNG貿易定價模式。東北亞液化天然氣買家(如日本、韓國和臺灣)由于地理位置原因,無法進口管道天然氣,所以其簽署的LNG貿易合同價格只是與現貨油價掛鉤;由于歐洲長期合約管道天然氣價格大多與燃料油價格掛鉤,其LNG合約價格就是與天然氣現貨價格和燃料油價格掛鉤;美國的貿易價格則是直接與其天然氣現貨價格掛鉤。
在現行貿易定價機制的影響下,目前亞洲的液化天然氣交貨價格已遠遠高于歐美的現貨價格。這種地區性差價,從來沒有在其他大宗商品交易(如原油、鋼材等)中發生過。因此,建立一個全球統一的定價機制是LNG成為全球性大宗商品的基礎。但是,在目前情況下,建立一個全球統一的定價機制困難重重。其中,最大的困難是日本、韓國等亞洲買家尚沒有太多的談判實力。由于這些亞洲買家無法進口管道天然氣,從國家能源安全角度考慮,日本和韓國更傾向于長期合約。上游生產商就會籍此逼迫日本和韓國等國接受與油價掛鉤的定價原則,使自己的經濟利益最大化。
應對之策
針對前述LNG貿易的當前趨勢和未來預期,我國應當有自己的戰略對策,對此,筆者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順應潮流,增加現貨和短期合同的比重。
盡管現在已有“供大于求”的趨勢出現,但目前全球液化天然氣市場的供需狀況大體上仍然基本平衡。然而,隨著未來印尼東固、也門、卡塔爾、澳大利亞Pluto等LN6項目在2009—2010兩年間相繼投產,如果屆時世界經濟仍毫無起色,全球液化天然氣市場也許就會出現真正意義上的。“供大于求”現象。
有“供大于求”的預期,并不意味著上游開發商就要急于低價銷售,下游接收站就能以低廉的價格鎖定長期合同。因此,在未來全球經濟發展趨勢尚不明朗之前,買賣雙方博弈的結果也許會使現貨貿易和卜3年的短期合同,成為未來三五年LNG貿易的主要模式。
第二、增加儲罐容量,提高接收站儲存和處理能力。
加大現貨貿易比重,就需要提高接收站的“靈活度”。只有保持充分的靈活度,才能保證接收站在運營上能夠及時應對市場變化,做到經濟利益最大化。
接收站的“靈活度”將主要依賴其儲罐的多少。接收站儲罐容量越大,接收站就可以在現貨價格低時適時增加LNG進口量,也可以在現貨價格高時利用儲存的LNG。
擴大接收站的接收能力,是目前世界LNG產業通行的一種做法。2008年底,全球LNG接收站的處理能力已達到6370億立方米(合4.72億噸LNG),基本上是上游液化廠生產能力的2倍。
第三、健全風險管理體系,增強風險管控能力。
在金融危機和經濟下行時期,企業經營活動的風險將不斷加大。許多長期潛在的問題和矛盾,會被惡化的經濟形勢逐一放大。在這種不利的市場環境里,加強企業風險管理的需求顯得尤為迫切。此外,接收站的高靈活性也同樣需要企業具備很強的風險管控能力。
接收站開發方需要從發展戰略到管理構架、管理流程、資源配置等都要進行調整優化,研究跟蹤市場變化,調整結構,加強管理,在夯實發展基礎方面取得新成效,同時在核心競爭力方面取得新提升。